近年來,山陽縣以企業培育為抓手,以創新平臺為載體,圍繞健康醫藥、新材料、綠色食品、電子信息產業等,著力推動科技企業培育、產學研合作和兩鏈深度融合,打造秦嶺深處“優質人才聚集地、創新創業最佳區”。
策劃包裝項目,塑造科技創新“新優勢”。認真梳理企業技術需求,申報陜西省秦創原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4個,爭取立項3個,到位資金119萬元。組織陜西和豐陽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個;組織申報2023年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5個,爭取資金309萬元。以“揭榜掛帥”“賽馬制”等形式,申報2024年省級科技計劃項目,爭取項目資金450萬元,切實解決企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。
挖掘培育企業,開發科技創新“新模式”。組織企業申報2023年高新技術企業;培育50家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入庫。2021年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24家,2022年37家;2021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家,2022年新增6家。陜西德潤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入駐西安秦創原孵化器。
引進優秀人才,匯聚科技創新“新動力”。邀請肖緒文、張宏福等山陽籍院士來山調研,助力高質量發展。引進張陸鋒、陳偉錫和毛加興等優秀企業家回山投資興業,建成年產1萬噸釩氮合金、光學玻璃蓋板等項目12個。爭取國家科技特派團1個、省級科技特派團2個、三區人才30名,下派縣級科技特派員43人,培養各類鄉土人才600名,擁有新增“科學家+工程師”隊伍5個;新增“新雙創”隊伍16支;新增科技經紀人21人;新增高層次人才91人。
加強校企合作,構筑科技創新“新生態”。堅持“走出去,引進來”原則,組織陜西和豐陽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陜西五洲礦業股份有限公司、陜西意發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進高?;顒?,雷博、五洲、和豐陽光、九杰、品佳、瑞裕等企業與高校、科研院所簽訂核心技術、“卡脖子”技術攻關合作協議16個。
精彩評論 共 1 條
請先登錄后發表評論~